在中国民间,有一句歇后语:“刘备借荆州—有借无还”。实际上,这句歇后语并非真实历史,历史上没有“刘备借荆州—有借无还”的说法。赤壁之战后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被迫南撤。孙刘两家便趁机扩张地盘,焦点便集中在荆州。三国时期的荆州包括今湖南、湖北等地,是“复兴汉室”的关键区域。荆州分为南阳、南郡、江夏、零陵、桂阳、武陵、长沙、襄阳八个郡。

荆州位于古九州之一,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:“荆和衡阳为荆州”。汉武帝元封五年,武帝开始设置十三个州的刺史部,其中荆州刺史部成立,治理南郡,辖域大致包括现今湖北和湖南两省全境。东汉晚期,荆州由荆州牧刘表统治,共辖南阳、南、江夏、零陵、桂阳、武陵、长沙、襄阳、章陵等九郡,因而有“荆襄九郡”的说法。
荆州地理位置极佳,四通八达,交通极为便捷,可称为世界的中心。它位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之间,当时东汉最富饶的粮食产区就在洞庭湖平原,俗话说:“湖广丰收,天下充足”,因此当时的荆州可以说非常富有。

荆州北侧有汉水、大洪山,南侧有五岭,西侧有巫山,东侧有大别山、幕阜山、九岭山、罗霄山,形成天然屏障,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评价其“山川险峻,自古以来被称为雄武之地”。鲁肃曾说:“荆楚与国相邻,水流顺畅,外接江汉,内有山险阻隔,金城坚固,沃野万里,士民安定富裕。若能据有此地,便是帝王之资。”诸葛亮也说:“荆州北靠汉沔,南海利益,东接吴会,西通巴蜀,此乃武装之国。”对于当时的任何势力来说,荆州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写道:“刘表统一,威临西伯;刘备借力,三分天下;关羽掌控,威慑中华;孙权占领,抗衡曹魏。”这便是荆州的地位。

因此,在当时,几乎所有有实力的诸侯都想要占领荆州。然而,由于刘表的存在,荆州始终没有被其他诸侯所占据。然而,随着208年8月荆州牧刘表的病逝,荆州附近的诸侯开始暗中活动。在这些诸侯中,曹操、刘备和孙权三家最有实力去争夺荆州。
当然,最初争夺荆州的曹操占据了绝对优势。因为接替刘邦荆州牧的刘琮胆小怕事,又无能为力,所以当他听说曹操要攻打荆州时,便立即投降。曹操在得到名义上的荆州牧的支持后,自然占据了争夺荆州的先机。
然而,刘备和孙权两家显然不会让曹操轻易夺得荆州。荆州对曹操很重要,对刘备和孙权同样至关重要。如果让曹操完全占据荆州,孙权将随时面临曹操的威胁,而刘备更将走向灭亡。因此,在这个关键时刻,孙刘两家正式结盟,向曹操宣战。接着,赤壁之战爆发,孙刘联军大获全胜,曹操被迫放弃部分占据的荆州领土,撤回江陵。如此一来,随着曹操失去对荆州的完全控制,曹、孙、刘三家展开了持续一年多的荆州争夺战。

赤壁之战后,曹操失去势力,但仍保有南阳、襄阳两郡。孙权费劲占领南郡和江夏,刘备则听从诸葛亮建议,趁曹操与孙权交战时夺得武陵、长沙、零陵、桂阳四郡。210年,周瑜去世,鲁肃接任。鲁肃忠厚老实,从抗击曹操的战略考虑,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刘备。实际上这里的“借荆州”仅仅是南郡。
刘备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,孙刘两家开始“蜜月期”。然而蜜月并不持久。215年,刘备占领益州后,孙权派遣诸葛瑾与刘备谈判,要求归还借地。刘备答应在占领凉州后归还,但孙权不同意,双方关系紧张。刘备率领五万大军进攻公安,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进驻益阳。孙权则亲临陆口,派鲁肃率领一万兵马驻守益阳,与关羽对峙。双方紧张对峙,战争一触即发。

不久,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传来,汉中是益州的门户,刘备明白要抵挡实力强大的曹操必须全力以赴,两线作战只会失败。于是,刘备派使者向孙权求和。孙权也担心刘备被曹操击败后,自己将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。因此,孙权同意和刘备达成协议,以湘水为界,长沙、江夏、桂阳三郡归孙权所有,南郡、零陵、武陵归刘备所有。双方各占三郡。尽管孙权一直主张刘备占领的四郡也应属于东吴,但乱世有其规则,在那个动荡时代,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
在这场争夺中,谁能占据并稳定地区,那片地便归谁所有。南方四郡是刘备出兵占领的,因此他是南方四郡的拥有者。刘备拥有四郡,加上借来的南郡共有五个郡。在孙刘议和后,刘备的领土减少到三个郡,而孙权则从一个郡增加到三个郡。从这个角度看,刘备不仅归还了一个郡,还多给了孙权一个郡。因此,说刘备借荆州不还,实际上是对刘备的冤枉!
